天平之甍(天平之甍怎么读)
<h2>中国在唐朝时期,曾派一位僧人东渡日本,六次才成功,问:这个僧人是谁?h2>
这个和尚是鉴真的。
鉴真( 688年( 763年10月4日),唐僧、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曾任扬州大明寺主办人,应日本留学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广泛传播佛法,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
763年(广德元年) 10月4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入寂,享年76岁。 日本人把鉴真称为“天平之甍”,意味着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的文化屋脊(高峰,最高成就的比喻)。
扩展数据:
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律告戒。 鉴真和尚日十多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 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赋予了“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了“传戒律的始祖”。
“从那以后,日本的礼仪,逐渐变得严格起来,师承相传,驰骋环宇。 ”鉴真建造的唐招提寺成为了日本的大总寺。 日本的佛经多是百济僧侣口传的,错误很多。
参考资料:
鉴真
<h2>天平之甍的由来,为什么要叫天平之甍?h2>
由来:“那是小野为他带来的瓮,收件人注明为日本僧普照”、“瓮是放在寺院大楼两端的鹊尾”、“普照似乎还记得这条鹊尾的形状,一定在唐朝的某个地方见过”之后
很明显,作者看到唐招提寺的鹊尾后得到了灵感,并将其命名为这部小说。 作者看到这座漂洋过海的具有明显唐土文化的建筑,想到辛辛苦苦渡海而来的鉴真和尚,联想到渡海时看到“大金鱼”的情景,或许在“天平之甍”暗指天平时代的高僧漂洋过海传道
日本现代作家井上靖着。 发表于1957年。 通过日本留学僧戒融、荣叡等途径唐朝,聘请唐朝名僧鉴真到日本传教,向鉴真六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感人历史故事,艺术地再现了中日两国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为现代日本文学作品的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是井上靖文学发展道路上他一个重大转折的里程碑,作者破除了前期虚无主义倾向的局限,运用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典型形象,赞扬鉴真和尚伟大高尚的奉献精神。 作品热情洋溢,文章流畅,生动感人。
这是一部描写唐朝开元、天宝时代高僧鉴真法师渡日传法的历史小说。 鉴真对日本奈良文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至今日本历史学家都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大恩人,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通过这段史实,有力地书写了古代两国文化交流的苦难道路,鉴真和尚和几位日本僧人的坚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两国政治、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风貌。
引用数据源:
天平之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