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h2>高二政治必修三(1~2)知识框架h2>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人类对经济、政治的一切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深刻影响社会发展。 (2)表现:不仅体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也体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二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对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力量深刻融入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在文化发展中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5、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方向的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文化对人的影响特征?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刻持久的影响;(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产就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是永恒的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恒的进程。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性的? (1)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既有共性,也有普遍规律,因此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也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没有特色文化,世界文化百花园就不可能竞相绽放,绽放出色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点。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颜色。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一切民族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12、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态度和原则)正确的态度是指在承认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3、文化传播的形式? 贸易、人口流动、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4、大众媒体对文化传播有什么作用? 大众媒体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时空的极限,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越来越显示出文化传播、交流、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对内)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进步,保护民族文化。 向世界传播中国先进文化,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有利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2)对外)世界文化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 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有利于加强国民间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6、中学生应该如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更加热烈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进入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态度是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利用媒体、网络、技术、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7、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遗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方法? (1)传统习俗的继承;2 )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4 )传统思想的继承;19、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繁荣发达。 每个人只有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自由全面发展自己,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积极作用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变化,传统文化也会起到阻碍社会进步、阻碍人发展的消极作用。 20、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自古为今。 )对传统文化,辩证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相对于(3)
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21、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22、我们应该怎样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自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2)双面交流。(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 (4)教育2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5、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6、文化工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时代精品?(1)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2)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27、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8、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29、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0、在文化创新上,我们应怎样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要点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内涵(识记,小题)(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2、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8、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9、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表现)途径?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10、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1) 潜移默化的影响: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2) 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1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12、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塑造人的表现,优秀文化影响)(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13、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争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15、科技与教育在文化竞争中的地位(1)有关科技发展的指标,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3)无论就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4)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16、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经济和文化意义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7、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1)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18、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19、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为什么要)(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20、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1、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22、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6组合)23、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24、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25、文化的继承性(识记,小题)(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6、传统文化的特点:(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7、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什么要)(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8、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如何正确对待)(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9、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30、传统文化的作用27、29问3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32、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集成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3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识记)(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例外)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③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课 文化创新34、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创新的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35.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基础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①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②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③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36、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7、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创新要求、原因)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②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38、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39.文化创新应克服的错误倾向和坚持的正确方向(1)克服的错误倾向①要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汕头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2)坚持的正确方向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一个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4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4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h2>求必修一至必修三政治知识总结h2>专题一 中国政治文明历程: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二)(2)十年建设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由发展到开始遭到破坏。主要表现:①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③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并逐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④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3)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主要表现:①无视宪法和法律,践踏人权,破坏法治。②滥用专政手段,制造冤假错案。主要原因: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发展。②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极大削弱和破坏。③国家法制不健全,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普遍存在。④公民意识淡薄,缺乏民主与法制观念。(4)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主要表现:①1976年10月―1978年12月民主法制建设在徘徊中前进,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的一批重大冤假错案。③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革”。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党派恢复了活动,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把建立法制摆到优先地位,加快立法进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⑥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问题,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享有高度自治权。⑦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⑧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⑨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官制、选官制度和兵制(一)中央官制1、三公九卿制:(1)形成于秦朝: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②九卿:分掌政务。(2)演变于西汉: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变化。如西汉武帝时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严密的监察制度。西汉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至东汉,其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2、三省六部制:(1)创立于隋朝:①时间:隋文帝创立;②组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完善于唐朝:①特点: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分割宰相权力;②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下设六部。(3)沿袭于历朝:在沿袭过程中,职权有所变化,如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二)地方官制:①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②郡县制:商鞅变法,在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③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行: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直属朝廷。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④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察举制 时间 两汉时期内容 推选、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依据 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族望沿革 西汉 创立东汉 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评价 ①促成汉武帝时人才辈出,国家鼎盛②东汉之后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九品中正制 时间 魏晋南北朝概况 三国时的魏国评定州郡人才高低,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科举制 时间 隋朝至晚清时期含义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依据 考试成绩沿革 隋朝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北宋 ①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殿试成为定制;③实行糊名法;④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授官。明清 ①为严格控制士人思想,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②1898年,百日新政的内容规定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1905年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评价 ①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②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③始终重文轻武,重理论轻实践。三、古代兵制(军制)1、府兵制:(1)源于西魏的鲜卑族,实行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实行军民异籍。(2)隋朝沿用,实行军民同籍,兵农合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3)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增加了军府数量,加强中央集权。2、募兵制:唐玄宗开始实行,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军队。但易于形成军阀,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3、保甲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保丁平时务农,战时作战。是一种兵农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4、猛安谋克制: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作为社会基本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5、八旗制度: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把女真人编制起来,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粹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以上除募兵 兵外,其共同特点是“兵民合一”。附:中国古代重要制度的“一二三四五”: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制度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一”指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是指两大中央行政制度:即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三”是指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即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四”是指四大地方管理组织制度:即编户制度、保甲制度、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五”是指五大军制,即府兵制、募兵制、保甲制度、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一)历程:①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②发展于两汉:西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后来又成为州的最高长官。③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④强化于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其中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负责监视官民的不法行为,直接由皇帝指挥,东厂、西厂直接由皇帝控制。(二)评价: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②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弱,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发突出。附: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点 盛行的时代不同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和影响不同 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刚开始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公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2、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军事机构;②都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2)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府兵制创于西魏,行于北周、隋朝,盛行于初唐,至开元年间崩溃;而募兵制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此后历代沿袭,直至近代。②特点不同: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临时征调,兵将分离;而募兵制自由应募,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兵将有隶属关系。③影响不同: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下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也是近代军阀割据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关于科举制的评价(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④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⑤仲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日消殆尽。(2)消极作用:①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伍;④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3)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法美等国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曾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于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考点2 国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一、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1、古代:(1)分裂:①三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②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一度侵占台湾(明末至1662年)。(2)统一:①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元明清时期。②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③四次局部统一: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先后统一北方;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2、近代:(1)统一: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2)分裂:①多个政权并立:1853―1864,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峙;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对峙;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民政府、抗日民主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等四个政权并立。②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③葡萄牙占据着澳门;英国割占了香港;日本一度(1895―1945)侵占台湾。3、现代: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祖国大陆统一;②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③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二、附录:1、港澳台问题澳门:(1)主权丧失: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553年骗取了澳门的居住权,后来,强行租占澳门。(2)主权收回:①方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②中葡签署联合声明(1987年4月);③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1)主权丧失:①1841年,英军武装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割占香港岛;②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③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2)主权收回:①方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②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84年12月);③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台湾: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打败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②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10月,中国收回台湾。③1949年,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从此割据台湾。三、附录:2、世界史上的分裂与统一(1)近代:①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避免了国家分裂,由此,领导人林肯受到了美国人民的尊敬。②1864―1871年,德意志统一,核心人物是俾斯麦。③1859―1870年,意大利统一,核心人物是加富尔。(2)现代:分裂:①德国的分裂: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争夺,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德国分裂。②朝鲜的分裂: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9月,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③苏联解体: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同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至此,苏联完全解体。统一:①1990年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②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加强。回答者:海风镇镇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15 18:28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是这个~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 1 个人评价好0% (0) 不好100% (1) 高中历史课件:古希腊政治文明~~~ 高中历史题 怎样学习高中历史课本上的内容??? 怎么学文综 怎么学好文科啊?查看同主题问题:高中历史 总结 必修 北京对最佳答案的评论共 1 条楼上分析的有误:在外国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和两河流域。但最早的史书却直到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才出现,代表作是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又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记录希波战争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修希底德写的,记录的是希波战争约一百多年后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内部,分别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内部的战争。评论者: kanvanfei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共 1 条导论课认识历史教学目的:让新入高中的学生了解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如何体现的?高中《历史》如何学习?与高考的关系如何?教学重点:历史是什么?历史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历史是什么?教学手段: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我的学习历程)自我介绍:profile学习历程:初中历史、高中历史、大学历史。学习历史的心得:无概念――懵懂――知之甚多――更多的困惑……学了这么多年的历史或者说历史学,我逐渐地对历史有了一些认识,却也有了更多的困惑。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同学一个认识事物或者说学习或者说做学问的过程中会体验到的一个心得,就是“学的越多,不懂的也就越多”。当一个人知之甚少的时候,他很容易骄傲自大、轻率、盲动,宣称自己天下第一无所不能;而当一个人真正深入学习,深入作学问的时候,他会感到他不懂的东西会越多,这会让这个人懂得谦虚和谨慎,懂得对这个世界保持敬畏,知道认识没有止境,永远保持一颗追求的心,这个对于我们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你毕业之后也是需要记住的。回到正题,继续我们关于历史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我打算分作三个部分,跟我们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一、历史是什么?二、历史由什么来体现?三、如何学习高中历史?如何学习高一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一、历史是什么?1、历史的定义(有原则的按号数提问,组织学生自由发表对历史的各种看法。着重引导他们注意到历史是一种记忆,历史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忆,历史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人记录的,历史是需要解读或解释的,历史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按照刚才大家的说法,归纳起来就是,历史是一种记忆,一种有选择的记忆,我们往往选择记录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当对于这些记录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和解释,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历史学(这个通常我们叫它历史)。(举例)比如如果以后我成了名人,有人要写我的传记,他就会收集我从小到大的各种资料,包括我的日记、我在学校的档案,甚至会采访跟我关系密切的人获得口述史料等等,这些就会成为构建我的传记的砖瓦,怎么把这些砖瓦组织起来建成一座漂亮的房子,这个就是历史学包含的内容了。归纳起来,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历史学(通常我们也把它叫做历史)则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刚才我们说历史是什么的时候,有一个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历史的记录,没有被用文字或其他手段记录或保存下来,即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也不可能成为被承认的历史事实或结论。所以,记录非常重要,这是历史的根本,是他的特质。那么,都有哪些记录历史的方式呢?2、历史的记录方式“史”的甲骨文,从史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出,“史”就是用文字或其他手段记录下来的事情。那都有哪些记录历史的手段或方式呢?口耳相传、结绳刻痕、发明文字,可以说,用文字把事情记录下来,真正的历史就诞生了。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那时人们在龟甲或者牛胛骨上刻字来记录历史,这个文字就是甲骨文。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是《春秋》,现在认为是当时的思想家孔子编纂的。*(中国历史年表)在外国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和两河流域。但最早的史书却直到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才出现,代表作是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又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公元前、公元后的解释)到了现代社会,记录历史的手段和方式就变得丰富很多了,比如视频、音频等。把事情记录下来,放在那里,如果没有人来归纳,来整理,然后系统化,并可为当代人所认识,如果没有这样,那还不成其为历史,或者严格来说,不成其为历史学,也就是史学。我们经常说研究史学,那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其实说起来,这也可以被看作是历史如何被体现的问题,也就是历史只有通过史料来体现。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方面:二、历史如何被体现?科学的研究历史的方法,就是严格按照史料说话,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当然,合理的推论也是允许的。史料:文物、遗迹、口耳相传、史籍、多媒体等。这些史料的形式每一个都内容广泛、意涵深广,如果你专门研究文物,你可以成为文物史家、探究遗迹可以被称作考古学家等。而在这些史料形式当中,用文字记录的史籍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而史籍就包括教科书。也就是我们要着重学习和研究的历史的体现形式。大家可以拿出我们的课本,我们来认真研究一下这本书的封面,同时也来想想在今后的两年或三年我们应该如何学好高中历史。三、高中历史、高一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2、课程标准、实验1、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当人们对它有选择地、有系统地认识、记录和解释的时候,历史学(通常称作历史)就形成了。2、历史通过史料来体现。史料包括文物、遗迹、口耳相传、史籍、多媒体等。3、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7-9-33、4节12、11班;5、6节9、10班。总的来说,上课时间的把握不好。前三个班都只是简略讲解了“导读”部分,最后一个班时间把握较好,完成既定内容。今天这四节课都按照教案内的主要点来进行讲授,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具体内容。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哦。